
-
第1页 2025-03-17错误
前言1
红色句子:比画波浪线的句子更重要,需要着重掌握。更正为蓝色句子:比画波浪线的句子更重要,需要着重掌握。 -
第18页 2025-03-14错误参考答案:假如我是周老师,我会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1)没有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我班里的学生因为我的灌输式教学,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应用意识,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这样做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2)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而我却把学生引向“唯分数论”的错误道路,不顾学生上课打瞌睡、到校抄袭作业等现象,这样做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教师观。(3)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不可以对学生随意支配,而我却要求学生每天背诵公式,反复刷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更正为(1)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材料中,周老师一直秉持着唯分数的错误思想,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材料中,周老师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大量的刷题、背诵、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苦不堪言。(3)反思自身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材料中,周老师带学生进行突击学习,既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又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同时导致自身的疲惫不堪。(4)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达成情况。材料中,仅有个别同学能够达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的教学目标,证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完成途径并不合理。
-
第26页 2025-01-07错误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会受到教师的尊敬。更正为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尊敬。
-
第26页 2025-01-07错误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更正为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
第60页 2025-03-04错误根据小博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更正为根据小傅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
试卷第82页答案第83页 2025-03-11错误[2019统考,案例分析]案例一:
胡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某示范高中。不久后,他就发现所在班级的竞争十分激烈......
案例二:
.............
参考答案:
1.......
2......
更正为[2019统考,案例分析]案例一:晓丽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每科成绩都接近满分。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晓丽看着成绩单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语文80分,英语82分,数学竟然只有75分,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考得这么差。班主任刘老师看到晓丽伤心的样子,找她谈话:“晓丽,你怎么啦?”晓丽一边哭一边说:“老师,我考得太差了,才考这么点分,好难过,我好怕爸妈会骂我,我也好怕他们失望。”刘老师递了一张纸巾给晓丽,继续问道:“这个成绩和你的预期差很多,是吗?”晓丽擦了擦眼泪说:“是的,以前考试都是 98分以上,95分以下的成绩都很少有,可是这次才考了80多分,而且数学……”提到数学,晓丽变得更加伤心了。刘老师接着说:“可是,初中要考90分以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像小学那么容易了,知道吗?”晓丽想了想说:“我知道初中更难了,我爸妈也跟我说过,所以到了初中以后,我比以前更努力了,上课很专心,作业也很认真地完成了,只是有的时候老师讲得太快了,我听不太懂,有的作业也不知道对错。就算这样,也不应该考得这么差。”“那你知道班上其他同学是怎么学习的吗?”刘老师继续问。晓丽有些落寞,“我觉得他们都好厉害,好像没怎么努力,还考得比我好。”“你觉得那么认真的同学,真的不努力就能考得很好吗?还是你还没有发现他们是怎么努力的?”刘老师试着引导晓丽去思考。晓丽想了想,说:“我听说,他们晚上都会额外做一些练习题,还会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她低下头接着说:“刘老师,其实我在班里没什么朋友,我觉得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我还是喜欢和小学的同学玩儿。”听到这儿,刘老师认为晓丽还没有完全融入和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她决定继续耐心地和晓丽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 请针对案例一中刘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50字。案例二:.........
案例三
...........
参考答案:1. 刘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1)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案例中的刘老师发现小丽情绪低落,便耐心开导。(2)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刘老师耐心疏导晓丽的消极情绪,其运用了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3)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不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