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2024年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文
2024年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逐字稿:高中语文《过秦论》-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4-04-24 来源:山香教育官网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高中《过秦论》-文言文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朗读课文,读音、停顿准确;

(2)翻译准确,突出重点字词;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隳”的读音、停顿准确,理解“小”“若”等词类活用的重点字词,能够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大意,总结秦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灭亡原因。

2.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提高感悟能力,学习古代议论文中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感受古代政治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理性。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音、停顿准确;翻译准确,突出重点字词;学习对比论证。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政治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理性。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中国通史》秦汉部分,邀请学生谈一谈对秦朝覆灭的感受。

2.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这篇文章,了解了秦国从崛起到灭亡的过程。这篇文章是汉代贾谊的一篇议论文,目的是告诫汉朝的统治者要以秦朝的灭亡为例子,不要重蹈覆辙。那么贾谊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文言文。(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邀请学生朗读片段,并作出评价反馈。

2.教师播放范读音频,强调读音和停顿。

“隳”这里读作huī,有毁坏的意思。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这一部分主要讲的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片段,找到关键句,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提问:秦国的国力有衰退吗?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部分内容,找出文中原句。

明确:没有。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教师总结:这里的“小”和“弱”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意思为“变小”“削弱”。同学们在翻译文言句子的时候需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词性和词义。

4.提问:那陈胜的实力和九国的实力谁更强一点?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结合内容,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陈胜的地位不如九国君主地位尊贵,兵器不如九国的锋利,人数也没有九国的实力多。

5.提问:作者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要求:学生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自主发言。

明确:对比论证。将强大的九国实力面对秦国失败和弱小的陈胜势力取得成功进行对比,突出了此时秦朝的外强中干。

6.提问:你们能读一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工具书和注释,抓住重点字词,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这两句的意思是“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作者在这里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秦朝统治者的嘲讽,也是在劝谏汉朝统治者要以仁义治理天下。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们觉得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历史更替的必然规律;秦朝统治者实施严苛的法律政策。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找到《过秦论》的中、下篇,进行阅读,完整地了解贾谊的思想。

2.运用本文所使用到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5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试讲逐字稿和答辩

试讲稿: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中国通史》秦汉部分)

师:这个视频给我们介绍了秦朝末年的场面,大家看完了视频,有没有人说一说对视频里秦朝灭亡的感受?

生:庞大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几年,令人唏嘘。

师:是的。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令人无限感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这篇文章,了解了秦国从崛起到灭亡的过程。这篇文章是汉代贾谊的一篇议论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秦朝灭亡的看法。那么贾谊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文言文。(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把握句子的停顿和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

师:你的声音非常洪亮,也很有感情,要是注意下句读会更好一点,请坐。现在老师播放一段音频范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聆听文章的句读,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教师播放音频范读)

师:这里老师强调一下,“隳”这里读作huī,有毁坏的意思。大家要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接下来,有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真有感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这一自然段,说一说这一部分主要讲的什么内容,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作者在这里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这里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在这里开始对秦朝的快速灭亡进行了原因总结。那么作者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国力衰退吗?

生:不是。因为作者写道“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师:那你能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师:你已经掌握了如何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方法了。这里的“小”和“弱”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意思为“变小”“削弱”。同学们在解释文言文句子的时候需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词性和词义。

师:通过阅读文章前面的部分和历史知识我们知道,陈胜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那陈胜的实力和之前与秦国抗衡的九国谁的实力更强一点?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赏析。

生:陈胜的地位不如九国君主地位尊贵,兵器不如九国的锋利,人数也没有九国的实力多。然而陈胜却给予了秦王朝沉痛一击。

师:你真得很善于学习,能够精准地获取文章中的信息。那作者在这里如何体现陈胜和九国的差异的呢?结合这篇文章的文体思考一下,并和你的同桌分享交流。

生:这是一篇议论文,所以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强大的九国实力面对秦国失败和弱小的陈胜势力取得成功进行对比,突出了此时秦朝的外强中干。

师:你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使用对比论证,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同样运用这种对比的论证方法,陈胜具备的条件明显不如九国具备的条件,却做到了九国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一对比,就更加凸显了秦国的衰落。而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请同学们按照我们以前分好的语文学习小组,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两句话,说一说你们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这两句的意思是“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生2:作者在这里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秦朝统治者的嘲讽。

生3:作者在这里也是在以史为鉴,劝谏汉朝统治者要以仁义治理天下。

师:大家的团体合作有效地解决了我们课堂上的疑惑,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在完整地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可以得知作者在这篇文章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接着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师: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大家在平时也学习并了解到一些历史知识,你们觉得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呢?

生1:王朝交替更迭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规律不可违背。

生2:秦朝统治者实施严苛的法律政策。

师:大家非常善于思考,思维非常地活跃。秦朝的兴亡并非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的成果。古人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看待这些历史事件,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中吸取经验。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这堂课我们也要接近尾声了,有没有同学帮助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生: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秦国衰落的现象,强调了秦国“仁义不施而攻守异也”的观点。

师:看来你听课很认真,老师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除了刚刚这位同学说的内容,老师也要补充一点,我们还要看到这篇文章逻辑缜密,层次清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政论文。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构建缜密的思维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师:下课后,希望大家去找一找《过秦论》的中、下篇,进行阅读,完整地了解贾谊的思想。另外,运用本文所使用到的论证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下节课,邀请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师: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答辩:

1.简单地说一说议论文的常见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议论文的常见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论证

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如《劝学》第四段,“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就以螃蟹的例子比喻学习,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2)对比论证

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如本文《过秦论》,就多处使用对比,将陈胜的成功和九国的失败进行对比,突出秦国的衰落,从而引出秦国灭亡的原因。

(3)引用论证

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如苏洵《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其中“古人云”这句在《战国策》《史记》中均有提及。

2.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来看,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要求的情有独钟,因此,诵读法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从教学实际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读的形式方法很多,比如默读、赛读等等。但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读的这个层面上。例如教学《赤壁赋》这样的名篇,就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旷达胸襟。读时要“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进一步做到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地读出感情来,就能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对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还要加强背诵的指导,帮助记诵。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便可以做到当堂背诵,而且背得准确无误。

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能够准确地把握句读和停顿;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比如《兰亭集序》这篇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做到读通;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懂;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读美,把句子的美、景色的美、情感的美都读出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2025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点赞

热门活动

在线客服

互动交流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 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历年试题0元下载 历年试题卷12套 考前模拟卷12套
中小幼 科一科二
“码”上领取

高分吃“面” 试讲稿 说课稿
着装仪态 板书规范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版资料

确认登录 放弃离开
  • 山香微信客服平台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 招教历年试题
    (6大学科
    100套试题)

  • 入编资格测试
    (综合分析
    “码”上知晓)

版权所有:海南山香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6-2025 山香教育 All Right Reseverd 琼 ICP 备2022015921号